5200小说

2. 第2集《八识规矩颂》 (第2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5200小说】地址:www.5200xs.me

第二个他翻译的是《阿毗达磨》的思想,就是《俱舍论》和《大毗婆沙论》,那么这当中花了十年的时间翻译,因为《大毗婆沙论》两百卷,花了十年的时间翻译《阿毗达磨》。

那么第三个阶段就翻译《大般若经》的思想,就翻这个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经》,总共花了四年。五年——十年——四年,总共十九年,那么翻出了有七十五部经典,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太大了。

其中盛弘法相唯识之法义,后人尊为唯识宗中土之初祖。

这当中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主,对唯识的弘传有很大的影响,后人尊为唯识宗在中国当中的初祖。

大师在临命终的时候,有一件事情我们也提一下,就是到晚年的时候,这个时候唐太宗已经往生了,他的儿子唐高宗即位,唐高宗也继续护持他翻译经典。不过这个大师在翻这个《大般若经》的时候,到最后的时候身体出了毛病,他生病,生一种冷病,这个冷病一发作的时候,全身都颤抖,不能呼吸,呼吸困难,就像气喘一样。那么这个时候他是很苦恼,因为他知道他的日子不多了,生这个病就使令他翻译经典经常要中断。这个时候他就求佛菩萨加被,晚上就做一个梦,梦到两个菩萨坐这个大莲华乘空而来。

菩萨说:你这个翻译经典的功德太大了,你今生要往生净土了,但是你过去,所有一切损恼众生的恶业,必须以现在小小的毛病把它给消灭掉。你再忍耐一下,你要把你过去所有损恼有情的这些罪业把它消完以后,你就能够往生净土了。

那么这个梦以后,他就得到很大的加持,原来是重报轻受。所以他就后来就把《大品般若经》翻完以后,他没多久,就念那个南无弥勒菩萨,就往生兜率天了,那个时候是年岁六十三岁。他四十四岁归国,六十三岁往生,那么总共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,有十九年是翻译经典。

我们看这个玄奘大师的传记,很有个感觉,就是大师从十二岁出家的求学,乃至于到印度取经,乃至于参访善知识,归国的翻译经典,他似乎没有什么多少的信徒,没有听过他有什么重大的信徒护持他。他在译经院的时候,除了唐太宗召见以外,他什么人都不见,他一生当中就是整理教典。从他十二岁出家到六十三岁往生,游心法海五十年,五十年的时间在法海当中自受用、他受用,影响着中国佛教是非常的深远,所以这件事情值得我们的注意。当然他今天会有这样的行为,跟他的愿力有关,愿守戒缁门,阐扬遗教,这个可以看的出来大师心中的愿力。

这以上是讲到《八识规矩颂》作者略史。

我们看甲二解释题目。那么解释题目我们分成两科:乙一,总释标题;乙二,别明八识。先看第一段,对这个题目作一个拢总的解释。

甲二、解释题目。

乙一、总释标题。

那么《八识规矩颂》,那么前面的是一个别题,这个颂是一个通题,先解释别题。那么八识规矩,分成两部分,八识是个法,规矩是一个喻,是一个譬喻。

这个八识,我们讲万法唯识,一切万法是由我们的心识所创造,为什么这个人到地狱去了呢?是心识的引导,使令他到地狱去的。为什么这个人到极乐世界去了呢?也是由心识的引导到极乐世界去的。所以诸法意先导,意主意造作。这一切法是由心识作引导,心识所创造。那么这个心识开展出来就八个识,叫八识,事实上合起来就是现前一念的心识,那这个是个法,当然这个法是指心法。

规矩,这个规就是画圆的仪器叫规,我们要画一个圆,要有这个圆规才画得圆。这个矩是画方的仪器,画正方形的仪器叫矩。

那么这是一个譬喻,譬喻说我们这个心识的造作有一定的轨范,就好像我们根据这个圆规,根据这个矩,这个矩是什么呢?这个矩就是l型的曲尺,木工做的l型的那个曲尺,叫矩。那么这表示一种轨范,就是说我们这个心识,这个心识的规矩。

我们看这个颂文当中明显有两类:第一类是讲到凡夫有漏的杂染识,这是第一类,这个有漏的情况的心识的变化。其次呢,讲到圣人无漏的清净识。所以这当中的八识规矩,包括了凡夫的心识,包括圣人的心识的一些情况,都叫作八识规矩。那么这个是个别题。

再看这个颂。这个颂是印度的一种文体,很类似我们中国的诗词,它有一定的字句,有一定的押韵,叫作颂。这个颂有孤起颂,还有重颂,这个是属于孤起颂。那么这个颂,它能够总持一切的法义,使令我们容易背诵,所以这个颂也有它的好处。

那么合起来就是八识规矩颂,这是先拢总地解释标题。

【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八识规矩颂》最新章节。

好,我们再看乙二别明八识,那么我们就着八识,把它作一个个别的说明。

乙二、别明八识。

一、解释名义。

那么《八识规矩颂》当然主要是讲八识的情况。那么第一个我们先解释名义。那么八识,这个它所安立的名称以及它的意义,我们分成三段,前六识是一段,第七识是一段,第八识是一段。我们先看前六识。

前六识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当然这个前六识的活动是以第六意识为主,第六识是夹带前五识,前五识是一个辅助者,第六识是一个造业者。

那么这个前六识的立名是依根立名,就是它所依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。换句话说,这个眼识它依止眼根攀缘色尘,那么它所依的根是眼根,所以安立作眼识,乃至于意识它依止这个意根,所以安立作意识,它依止这个根来立名。

这当中《成唯识论》提出一个问答,说为什么这个识不以它所缘的尘来立名呢?因为识的活动要有依止的根,也有它所缘的境界。比如说眼识它依止眼根攀缘色尘,那为什么不安立为色识?乃至于声识、香识、味识、触识,乃至于法识?为什么不依这个所缘的尘境来立名呢?要依根来立名呢?

《成唯识论》就回答说,因为在凡夫的有漏位,一个根它能够发动一个识而攀缘一个境界,比如说眼识依止眼根,它只能够攀缘色尘,乃至于意识依止意根攀缘法尘,这当然是不会混滥。但是到了圣人无漏位的时候,一个根能够发动一个识,而这个识能够普遍地攀缘六尘,换句话说,六根互用。

比如说眼睛它依止眼根它能够见色,也能够听到声,也能够闻香,就是这个圣人的六根,它所发动这个六识,他能够六根互用,他一个识能够广泛地攀缘六尘。那么这个时候依尘境来安立就有混滥的过失了,因为这个圣人的识,能够攀缘六尘,那么这个时候以这个所缘的境界来立名就有过失,那依止根来立名就没有过失。所以这个是前六识的立名是依止根。

那么再看第七识末那识。末那识是属于相应立号,这个在《阿含经》乃至于《大智度论》,并没有明显讲到第七、第八识,只讲到前六识,那么要到了这个《解深密经》、《华严经》乃至于这一切的唯识的经论,才提到有第七跟第八识的存在,因为这个第七、第八识非常微细,活动非常微细,不像前六识是比较粗显的。

那么第七识翻成中文叫末那,那么这个末那翻成中文叫意,意思的意。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?相应立号。就是说,因为这个第七意识为什么叫末那呢?

因为这个意就是有恒审思量的功能,恒审思量胜余识故,它的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超过前面的所有的识。因为前六识它虽然能够思惟度量,但是他不能够恒常现行,第八识能够恒常现行,但是不能够思惟度量,只有第七意识能够恒又能够审。它能够恒常相续地去思维观察它所攀缘的境界,所以安立作意,这个意就是有恒审思量的意思,这叫相应立号。

不过当然这个意有染污意,有清净意。在凡夫的有漏位,那么在第七意识是攀缘我——以恒审思量我相随。那么在一个清净的无漏位,它这个意,是攀缘二空平等之理,这两点不一样。

我们再看第八识。第八识是属于阿赖耶识、异熟识跟种子识,是功能受称。那么第八识它的名称以它的功能来受称,第八识主要有三个功能:

第一个是阿赖耶识。阿赖耶翻成中文叫藏,能藏、所藏、我爱执藏,不过这个地方主要指我爱执藏。因为第八识的行相非常的微细,那么被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功能所误会,以为它是一个恒常住、不变异的我,叫我爱执藏。那么依止这样的我执,第七意识对它产生误会,产生我执,安立了第八识叫阿赖耶,因为它被误会了,这叫阿赖耶识。

第二个异熟识。这个异熟翻成中文叫果报,就是说它能够受熏,因为第八识能够受前七转识的熏习。你前七识造了善业,第八识就把这个善业的功能给保存下来;前七识造了恶业,第八识也能够受熏,把你的恶业的功能保存下来。换句话说,它对望着前七识的业来说它是一个果,前七识是一个因,因为前七识造了善恶业,第八识就会有变化,它对望着前面的业来说它是一个果报。你造了善业以后,阿赖耶识这个善法的功能就增长,你造了恶业以后,阿赖耶识恶法的功能也增长,所以叫作受熏。这个就是异熟识。

我们凡夫的情况,阿赖耶识跟异熟识这两个名称都有。在《八识规矩颂》上说,不动地前才舍藏,金刚道后异熟空。说这个不动地,这个八地的时候把这个分别我执、俱生我执都破坏了,那么这个时候这个阿赖耶识的名称就失掉了,因为它已经不再被执为我了。不动地前才舍藏,在不动地的时候,八地的时候就舍掉阿赖耶识的名称了。

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第八识只称为异熟识跟种子识,没有阿赖耶识的功能。金刚道后异熟空,金刚道后就是成佛,成佛以后他的第八识不再受熏了。一个佛陀造了善业以后,他的功能不再增长了,他的功德圆满了。所以佛的第八识就没有异熟的功能,他已经不再是个果报了,他是一个法身的境界了。

这个种子识。这个阿赖耶识跟异熟识都是凡位才有的,这个种子识通于凡圣。为什么叫种子识呢?因为它能够执持无始劫来有漏、无漏、善、恶的种子。就着它持种的功能来说,安立作种子识,那么这样的话是从凡夫到圣人到成佛都有这样的功能,叫种子识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新书推荐

重生年代好年华 韩娱巨星系统的另一种可能 开局生了六眼我剑指全世界 夫君是纨绔(重生) 倾世华歌:千古白衣卿 当米花变成人 她直播算命吃瓜,弹幕杀疯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