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0小说

8. 第8集《八识规矩颂》 (第3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5200小说】地址:www.5200xs.me

变相观空唯后得。这个变相,什么叫变相呢?是变带真如的相状。这个观空,就是观察二空真如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前五识不能直接观察真如,不可以,它观察真如的时候要变带真如的相状,这种智慧是属于后得智所收摄,不是根本智。

果中犹自不诠真。这个果是讲佛果,成佛的果,不要说凡夫不能去直接去契入真如,成佛了以后,佛的前五识这个成所作智也不能够直接契入真如,它还是一样要变相观空,不能直接观空。这个是讲到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的一种情况。这个成所作智有什么样的功能呢?这以下讲它的功能。

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

这个圆明初发指大圆镜智,大圆镜智一发动的时候,这个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,前五识同时也变成无漏的五识,这个时候成所作智的功能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它能够变化出三类的分身来度脱众生,来熄灭众生生死的轮转,这种苦海的轮转。这是个消文,我们看蕅祖的注解,分成两段。先看这个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,看这个偈颂:

此明五识,至果位中,转为成所作智之时,犹自不能亲证真如体性。但于自识,变起真如相分,以观二空之理。故非根本智摄,唯是后得智摄也。

这个前五识,不要说凡夫位,到了佛果的时候转成成所作智,这个时候成所作智也不能够亲证真如体性。那么前五识在观察真如是怎么观察呢?但于自识,变起真如相分,就是变相观空,就是从前五识当中,变起了真如的相貌来观察二空之理。

这个意思是说,我们讲这个凡夫的前五识,合三离二观尘世,说这个凡夫的五识是观察尘劳的世间,圣人的五识也不能观真如,它只能够在有相的境界活动。这意思,观察真如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。

几年前,我们去见忏公师父,有一个执事问忏公师父一个问题,说,请问忏公师父,有人说工作即是修行,问忏公师父对这件事的看法。忏公师父说:工作就是工作,修行就是修行,怎么说工作就是修行?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

因为你工作的时候是五识的活动,当然有第六意识。但是修行,你要成就圣道,那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直接契入真如,那一定要熄诸缘务的。修行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的事情,没有人说在工作中成就圣道,没有这件事情,因为五识不能攀缘真如,不可以。五识能够帮助你积集福德资粮。

你说我在工作中,没有一个圣人是在工作中成佛的,没有这种事情的。因为你悟入二空的时候是在前五识不分别的情况之下,第六意识的这一念无分别智去亲证二空真如之理,所以成就圣道是这个时候。每一个圣人在成就圣道那一刹那前五识都是不活动的,都是独头意识。

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。所以前五识不要说凡位,在果位这个成所作智生起妙用的时候,它还都不能直接契入真如。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智呢?故非根本智摄,唯是后得智。这根本智跟后得智简单讲一下。

这个是这样子的,我们修行的智慧,这个般若波罗蜜分成三种智慧,第一个是加行智,第二个是根本智,第三个是后得智。这个加行智又分成三类: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闻所成慧,思所成慧,修所成慧。

这个闻所成慧就是你要先听闻佛法,主要的就是四圣谛,一切法是缘起的,是苦集灭道,苦集是世间的因果,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。世间上的生命的变化不是上帝创造的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,这是有因果的。你听到这样的观念以后,你有一个理解,有一个粗浅的理解,叫闻慧。你会在听完以后在寂静处去思惟这个道理。你一次一次地思维,这个道理就很深刻。前面的闻慧还不足以去抵抗你无始的烦恼,你说我知道这个罪业不能做,但是烦恼现前的时候你控制不了你自己,你还是去造罪,你还是去造杀盗淫妄,造罪,造作。当然有闻慧的人会起一点惭愧心,但是他没办法抗拒。

到了思慧的时候就不一样了,到了思慧的时候他对这个理论的体验更深刻了。这个思慧就是怎么样?就是胜解了,能够断疑生信。所以这个思慧多少能够调伏你的烦恼:哦,这个罪业不能做,为什么?去造这个罪业会使令我未来的生命堕落到一些苦恼的法界去,到刀山油锅去,所以不能做。为什么不能做呢?这刀上的蜂蜜,你暂时尝到这个刀上的甜蜜,但是以后会被这个刀所割,不可以做。你对这个因果的道理有胜解,这个时候可以断恶修善,可以,到了思慧的时候它的力量就强大了,在心中那个光明就更加殊胜广大。

但这个时候都是散乱心,到了修慧的时候,内心有禅定的一种寂静的力量。在禅定当中你思惟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观察你的生命,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生,刹那刹那变异,这当中是无我、无我所,是毕竟空的,这个时候就是修慧。一念的相应,这个时候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跟空性就接触了,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,诸相叵得,一切法不生,就像《心经》说的: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。在这个你跟空性相应的时候,在空性当中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是诸相叵得,一切法不现前的,这个时候是根本智。根本智以后,下一刹那就起发后得智,又开始出现相状。

就是我们刚开始是有漏的名言,证得根本的时候是没有名言,到了后得智名言又出现了。但这个时候的名言是干什么呢?这个名言是无漏的名言,他能够施设方便来引导后学。

比如说这个六祖大师,六祖大师他开悟以后他说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我们想,他怎么能够讲出这句话?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这句话,佛陀并没有讲出这句话,但是他讲这句话跟佛陀的义理是相符合的。

说我们刚开始在加行智的时候,文以载道,要从文字去体会这个道,但是你悟入这个道以后,你从你这一念清净的道,也能够发动很多的名言,道也能够引生文字。所以一个开悟的人,他怎么讲都对。他讲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,跟佛陀讲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这两个义理是相合的,这就是后得智。它能够施设种种的名言来引导后学,使令后学依止这样的名言也能够悟入二空,是这个意思。

所以我们讲五分法身: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这个慧本身就是根本智,为什么又多一个解脱知见呢?这解脱知见就是后得智。所以一个圣人,成道的圣人,不管他是不是学习过佛法,他只要成道以后,他一定能够讲出这个空性的道理,用名言来表达出来。这个名言就是后得智,是从根本智生起的,叫后得智,在根本智之后。

前五识没有根本智,因为前五识不能够亲证真如,前五识只有后得智,因为他要变相观空,它变带真如的相状来观察空。第六意识有根本智也有后得智。这个是讲第一段,再看第二段。

未成佛时,一向有漏。

在没有成佛之前,这个前五识是有漏的。

直俟金刚道后,异熟识空,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,名为圆明初发。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五根成无漏故,依根所发五识亦成无漏,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。

这一段有很多话要说,我们下一堂课再讲好了。我们先讲到它的无漏识,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,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?

回答问题四

随念跟计度两种分别。这个分别,这个识有分别的功能,但是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,这个分别主要就是那个想,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的那个想,所以这个五遍行,作意、触、受,这个时候还没有很明显的分别,到想的时候就施设名言,就有很大的分别。但是这个分别有三种分别:第一个是自性分别,不带名言。计度分别是带名言,它能够有很广大的分别,当然名言也可能是杂染的名言,依止无明而起的,你有以这个自我为中心来分别事情,跟我利益相随顺的我就欢喜,跟我利益相冲突的我就不欢喜,这样的名言都是依止我而发动,依止自我的角度来发动名言,这个就是无明。

但是我们也可以依止圣教量来发动名言,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这个生命体是我不可得的,没有这个我,只有一个色法、一个心法的存在,这个色法是老病死的,这个心识也是刹那变化的。怎么知道呢?我现在去拜一部八十八佛,我的心识会有变化,就是我那个心识里面的善法功能增长了,恶法的功能减少,我这个生命改变了。

我去念一枝香的佛号,哦,清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;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,这个心识的那个罪业被这个佛号的力量破坏了。所以这个心识也是无我的,变化的。那么色心都是无我、无我所的,这样子也是名言,这个也是计度分别,依止名言,它能够用名言来广泛地分别诸法的自相、共相。

但这个随念分别,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,就是随顺前念,你前念想什么,这个势力会延伸到下一念,叫随念分别。随顺前念的分别叫随念分别。随念分别是就着一个念心所,你前一念想佛号,这一念还想佛号,就叫随念分别,随顺前念的分别而分别。

所以这个就是三种分别。自性分别只能够分别现在,不能分别过去,不能分别未来。计度分别能够分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随念分别只能够去追忆前一念的事情,前一念,这个差别在这里。

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。

新书推荐

我的警校好友到底发生了什么! 工厂通古今后,我囤货暴富 穿进太监文里救赎炮灰皇帝 初恋女友也太宠我了 与九尾狐王寻找神器碎片 [娱乐圈]穿进假想结婚综艺后 人类栖息地